亚洲稀有血型研讨会开幕


8月19-20日,由蒙古国家血液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Transfusion Medicine, NCTM)和上海市血液中心/世界卫生组织输血合作中心(SBC/WHOCCBTS)联合主办的"亚洲稀有血型研讨会"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举行。蒙古国卫生部副部长Dr. L. Byambasuren女士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Dr. Byambasuren对亚洲稀有血型研讨会在蒙古召开表示欢迎。她说会议对促进亚洲地区输血医学的交流、加强与会各国间稀有血型的合作有着重要意义。

朱永明在致开幕词中说稀有血型对输血的安全有效十分重要,向稀有血型患者以及需长期输血的患者提供血型配合的血液,是血站的一项基本的而又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朱永明指出,联合国2015年9月在原先的千禧发展目标2000-2015(MDGs)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目标2015-2030(SDGs),在这两个15年的发展目标中都提及了促进母婴健康。血液安全与这些目标密切相关。本次研讨会的另一个目的也是通过提供安全的,配合性的血液,促进本地区完成SDG的目标。

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新西兰、美国和蒙古,以及中国的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内蒙古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3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与会者报告了各自国家和地区在稀有血液供应和调运中的经验,对进一步促进地区合作、保障稀有血液供应说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设想和建议。会议建议在今后的两年要先集中开展各地区人群同种抗体种类与频率的信息共享和联合调查,同时,展开RHCE匹配型输血的相关研究。(注:输血界所说的稀有血型,是指出现频率为千分之一以下的那些血型抗原。通常所说的Rh阴性在黄种人中约占千分之四,不属于会议讨论的范围)

SBC从2007年开始牵头建立中国稀有血型库项目,该全国性的合作项目在国内的不同地区,包括不同少数民族中开展了包括针对红细胞、血小板、免疫球蛋白IgA缺乏的稀有血型筛查,筛选总人次超过150万。2010年,中国稀有血型库还建立了其自己的专业网站,进一步促进了稀有血型在国内的临床应用。近几年,每年均有超过30余例的稀有血型血液的输注,极大地缓解了临床稀有血型血液供应的难题。同时在该项目的应用中也发明了多项新的技术,并申请了相关专利。其中已有3家合作单位通过该项目获得了国家或地方级科技成果奖。目前已有13个省级血液中心共同参与,登记入库的稀有血型献血者1300余名。

蒙古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国家之一,近年来两国血液机构合作密切。SBC/WHOCCBTS 2009年和2015年两次为蒙古国家血液中心举办了专门的培训班。2015年提议在蒙古举办亚洲稀有血型研讨会,并积极支持蒙古国家血液中心做好会议的各项筹备工作。会议进一步加强了与会国家和地区间血液工作的合作,探索了稀有血型供应等突发事件的国际合作机制。与会人员对上海市血液中心/世界卫生组织输血合作中心的努力和贡献表示高度好评和赞扬。